新利(中国)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导师组报告】刘宝辉:大豆低纬度地区生态适应性的分子遗传基础

发布日期:2019-11-05 21:12:13    作者:     点击:

通讯社讯(通讯员 谭京红/文 张毅/)2019113日上午10:30,刘宝辉教授受邀于长江大学农科大楼1056会议室进行题为大豆低纬度地区生态适应性的分子遗传基础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李俊凯院长主持。参与本次会议的有张文英教授、邹华文教授、方正武教授和王俊副教授以及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

会议伊始,李俊凯院长对本次主讲人刘宝辉教授作了详细的介绍并表示热烈欢迎。刘教授由大豆保障我国粮油安全的重要性引入本次报告会主题。会议上,他介绍单株荚数是决定大豆产量的关键因子之一,而每节荚数由落花率决定。大豆种植区(东北大豆、黄淮海大豆和南方大豆)域存着的问题主要是早熟低产。

“光周期是否调控大豆开花的分子机制?哪些基因共同调控大豆生育期和产量?”本次报告他表示大家主要关注这两个核心的科学问题。随后,他介绍了大豆生育期基因的研究进展,并一一讲解了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的模式遗传网络PHYA-J-E1-FT,发现e1ase3E4Dt1是高纬度地区高产的最佳基因型,J基因的等位变异是大豆适应性低纬度地区的遗传基础,J通过抑制E1基因来表达调控大豆开花和产量。

本次报告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报告人简介:

刘宝辉,男,19647月出生,农学博士,现为广州大学教授,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主任。任“十三五”《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技攻关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第十四届会议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植物基因组专业委员会委员,J GenetGenomics》、《JIPB》、《大豆科学》、《大豆科技》、《土壤与作物》编委。

长期致力于作物分子育种的研究工作。先后支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在大豆重要栽培性状QTL定位、大豆生育期(光周期敏感性)基因和大豆结荚习性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为大豆长日照敏感性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了大豆早熟与高产矛盾的科学问题;揭示了大豆结荚习性的分子机理,解决了大豆结荚习性鉴定的科学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上有很高影响度的Nature GeneticsPlant PhysiologyPlant Mol BioBMCGenetics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Ann Bot Journal of Heredity上。选育3个大豆新品种,曾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主笔面向21世纪、“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物育种学各论》第24章。选育3个大豆新品种。

(责任编辑 吴畅)

返回顶部